菩提达磨
菩提达磨,梵名。意译作道法。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磨。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一说南朝宋代末年),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梁大同元年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其弟子除慧可外,较著名者另有道。
菩提达磨,一受法因缘菩提达磨尊者是南印度香至国王的第三子,为刹帝利种姓,本名菩提多罗。他受父王影响,自幼精研佛法,并且已达一定悟境。,父王请禅宗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到宫中供养。当时三位王子也都在场,尊者有意勘验他们的悟境,随手取出国王供养的一颗宝珠说:“有什么东西能比这颗宝珠更圆明吗?”大王子净多罗和二王子功德多罗都异口同声地说:“在七宝中唯有此珠最尊贵无瑕。”尊者问三王子:“你说呢?”菩提多罗回答:“这是世间宝物,不能称为最上。在诸宝中以法宝为上;它放射的是世间光,不能称为最上。在诸光中以智光为上;这是世间明,不能称为最上。在诸明中以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借智光分辨此光。分辨明白才知是珠,知道是珠才明白是宝。宝珠自己不明白自己是珠宝,需借智珠而分辨世珠,要借智宝以明白法宝。如果师有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现。”尊者听后甚为赞叹。接下来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无相?”答:“于诸物中不起无。
菩提达磨,菩提达磨?,一说,南天竺人,本名菩提多罗,后从其师般若多罗之意改名达磨,意即“通大”。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不久自印度来华,先至广州,后历梁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被尊为中国禅宗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关于达磨来华的年代,史载出入很大,故当代学者说法也很不一致。胡适先生依据道宣《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所说“初达宋境南越”一句,乃“假定”:“菩提达摩到中国时在刘宋亡以前宋亡在年,故达摩来时至迟不得在以后,我的根据只是道宣《僧传》中‘初达宋境南越’一语。”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亦据此认为,“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并注曰:“据此可知达磨于宋时至中国”。周叔迦注意到“其来华的具体时代,各家异说”的情况,考证说“慧可承事达磨是魏孝昌二年至普泰元年”,“达磨是魏末时游化洛阳的”。此说即依据道宣《续传》之《菩提达磨传》和《慧可传》,只确认达磨在北魏孝昌二年至普泰年间。
菩提达磨,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过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
菩提达磨,分类:月明千古照世间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利帝。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知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竺。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遵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度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复演八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知师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
菩提达磨,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
菩提达磨,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菩提达磨,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
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般若多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土。香至王尊重供养。施无价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尊者欲试其所得。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月净功德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祖曰。此是世珠。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其宝亦然。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曰于诸物中。人我。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曰于诸物中。法性。尊者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
菩提达磨,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菩提达磨,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
菩提达磨,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某国王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达摩是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达摩在南北朝刘宋(西元年-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即今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北侧的西来正街一带,古为港口)。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
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般若多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土。香至王尊重供养。施无价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尊者欲试其所得。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月净功德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祖曰。此是世珠。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其宝亦然。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曰于诸物中。人我。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曰于诸物中。法性。尊者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